12月14日-16日举办的2022第九届高工机器人年会上,财联社记者获悉,锂电、光伏等行业的突飞猛进显著拉动机器人需求,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整体销量有望突破30万台,当前(300853.SZ)等众多机器人厂商正扩大产能,国内厂商发展加速,不过相较海外差距仍存。
机器人厂商正密集布局行业,财联社记者梳理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2022年三季报发现,多家厂商业绩上涨均与新能源有关,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带动尤为明显。
财联社记者在大会上获悉,国内头部厂商的运动控制器、伺服系统、工业机器人在光伏方面大量应用,其中工业机器人在光伏领域累计装机量超7000台;锂电池方面其机器人覆盖了电芯生产、模组组装、Pack工序段。此前记者亦了解到,新能源是现阶段投入最大的一个板块。
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此前披露数据,2025年锂电行业工业机器人、移动机器人需求量分别突破6.7万台、2.5万台,2021-2025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超35%、38%。
而站在光伏产业链角度,利元亨(688499.SH)研究院院长杜义贤指出了光伏发展推动机器人应用背后的逻辑:“光伏产业依然存有人力成本高、智能化程度低等显著痛点,例如电池片制造环节在仓储物流及分拣包装环节亟待智能化升级IM电竞,智能化行业动态、精益化是产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。”他表示,光伏上游为硅料和硅片生产,中游为片生产,下游为组件生产,光伏发电项目存有大量部署机器人的应用场景。
同时,技术持续迭代IM电竞、核心工艺步骤增加带来设备层面的需求释放,晶圆搬运、上下料、封装测试等制造环节中亦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应用。
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联合产业链厂商发布的《2022年半导体行业机器人应用发展蓝皮书》预计,未来几年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超过33%,到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42亿元;未来几年半导体行业移动机器人(含复合机器人)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超过40%,到2025年销量有望超过3800台。
财联社记者注意到,随着前述行业需求明显提升,当前众多机器人厂商正积极扩产。
埃斯顿日前对外表示,“公司目前机器人产能超过20000台套/年,机器人智能产业园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,预计明年年中建成,建成后可把产能提升至50000台套/年”。此前亦称,公司IPO募投项IM电竞目已投产,进一步扩充了产能,目前新型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正加紧建设中,计划明年投入使用,进一步提升产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埃斯顿高管在近期接受券商调研时亦将ABB超级工厂在沪投产视为目前众多机器人厂家扩产的具体案例之一。
“从2022年全年来看,工业机器人供给端低开平走,下半年增速略有回升。三季度区域封锁影响及供应链问题逐渐缓解,新能源汽车、、光伏、半导体等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延续,国内工业机器人预计2022年全年销量30.3万台,同比增速超15%。”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所长卢瀚宸在大会上表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大新兴品类,亦将迎来显著增长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联合产业链厂商发布的《2022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》预计,到2026年,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8万台,市场规模将接近230亿元;其中,2026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突破10万台。其统计显示,2015年到2021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速为37.61%。
针对ABB在沪建厂,高工机器人董事长张小飞博IM电竞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所有国际巨头在中国投产都是无奈之举,出于几个方面考虑:第一,中国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一直在下降,性能不断地提升,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,他们的进化其实是非常慢的;第二,他们在中国可以取得政府支持、培养人才、建立营销体系,就像特斯拉一样,而在海外制造再运过来的物流成本可能会受到经济形势变化影响。”
中科新松副总经理许小刚告诉财联社记者,“中国市场空间足以容纳巨头,大江大河里面有大鱼。”
“国产机器人在新兴行业的占比提升,在很多新的场景、技术落地,我们面向的市场变得更宽了。国内厂商其实不停地在扩张产品线,开始走向全产品线。”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亦表示。
围绕国产机器IM电竞人,韩峰涛称今年注意到两点变化:“一是客户角度,市场对于国产技术的认可度在提升,有些大厂、主流厂商以前只用进口机器人,现在开始考虑国产机器人了,同时随着整体(性能)提升,客户对具体配置不太关心,更关心品牌;二是竞争角度,以前进口和国产在主流战场是很难碰到的,但现在在一些场景尤其是光伏、锂电、3C等新场景开始正面竞争。”
而毋庸置疑,海内外差距依然存在。张小飞在大会上介绍,“2022年大负载六轴机器人在所有细分产品中增速最快,超25%,但国产能打的不多。”韩峰涛亦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坦言,短期来看国内外在性能、市场占有率、品牌、生态合作等方面存在全方位差距,“国内厂商越来越卷,产品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。”
以协作机器人为例,财联社记者则通过多家厂商获悉,除了价格以外,客户诟病最多的问题包括稳定性、易用性、速度、精度、负载小等,若能做到人工避障真正实现商业化、迅速推出低成本机器人、面向场景降低门槛、提升易用性等,技术进步、价格下降,未来产业或将实现重大突破。张小飞亦总结称,“降本要狠、产能要大。”